正文
[科普]哪些症状告诉我们出现了移植排斥反应?
-
移植术后规律复查时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关键,而早期识别排斥反应及干预是复查重中之重。
● 微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● 1.超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迅猛,较为罕见,一般发生在血match液在通后数分钟至移植后1-2天内,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,移植物功能丧失,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。
2.急性排斥反应 临床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类型,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2个月内,移植术后7-10天发生率最高,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。
3.慢性排斥反应 match 一般在器官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,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,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,使动脉腔狭窄,并逐渐纤维化。
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导致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。目前对于慢性排斥反应仍是以预防为主,一旦发生则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。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通常会向人体释放信号,及早发现并及时就医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当出现如下症状时应警惕排斥反应的发生:皮肤、巩膜变黄,尿液颜色变深;出现“感冒样症状”如头痛、乏力,并能排除感冒;不明原因的低热或体温忽然升高、情绪不稳、烦躁不安;肝脏部位不适,腹水增加等,带“T”管患者可见胆汁分泌减少,胆汁变稀,颜色变淡。慢性排斥反应早期表现并不明显,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述症状。
友情提示:关注身体变化,及时就医。
肝移植中心
郑大一附院
胡博文:15286819833
上一篇: 活体肝移植适应症
下一篇: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