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药物的滥用会引起药物性肝病?
-
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。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种容易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。
1、抗结核药
抗结核药物中,除链霉素外,大部分抗结核药都容易引起肝损害(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),特别是抗结核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引起肝细胞坏死。例如,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时,有35%的病例出现肝功能障碍;单独服用异烟肼治疗结核病者,15-20%可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,1%可发生肝坏死。
2、中药
某些中药及其制剂本身就具有肝肾毒性,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含金属及类金属的中药及其制剂,如朱砂(含汞)、雄黄(含砷)、里锡丹(含里锡、雄黄)等。此外,中草药中的棉子、苍耳子、千里光、猪屎豆,都被证实具有肝脏毒性的副作用。服用鱼胆致急性中毒、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多个案例报道。还需警惕以下这些 会引起肝损害的中药:雷公藤、昆明山海棠、艾叶、蓖麻子、一叶秋、油桐子、黑面叶、相思子、望江南子、野百合,鱼藤、合欢皮、番泻叶、芫花、土荆芥、苦缄子、苦缄皮、贯众、钩吻、及己、黄药子、藤黄、大风子、常山、薄荷、棉花子、喜树、马桑叶、冬青叶、地榆、萱草根、丁香、天花粉、臭草、石蒜、土田七、苏 铁、槲寄生、肉豆蔻、三十六荡、美商路、阿片。
3、解热镇痛药
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解热镇痛药以扑热息痛较常见。长期或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。扑热息痛引起肝细胞坏死是其直接对肝细胞的作用,可能是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致使体内生成一种毒性代谢产物,当积存达到一定量时,造成肝脏谷胱甘肽耗竭,使肝脏解毒能力大大下降,毒性代谢产物破坏肝细胞,产生细胞变性和坏死。由于过量扑热息痛所致急性肝小叶中心性坏死,进展迅速者可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并引起死亡。另外,吲哚美辛(消炎痛)会引起暂时性的黄疸、转氨酶升高,但程度较轻。
4、抗生素
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抗生素以大环内酯类临床上最为多见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引起的肝损害以胆汁淤积为主,亦可致肝实质损害,可见阻塞性黄疸﹑转氨酶升高等。氨苄青霉素、头孢氨苄、氨灭菌、氨曲南、无味红霉素、乙酰螺旋霉素、四环素、氯霉素、磺胺类、氟喹诺酮类以及呋喃妥因、呋喃唑酮等其他类抗菌药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。
5、抗真菌药
抗真菌药物具有肝损害副作用的主要有二性霉素B、克霉唑、酮康唑等。克霉唑可引起肝损害、暂时性血清转氨酶升高。酮康唑可引起血清氨基转移酶(AST、 ALT)升高,属可逆性,偶有发生严重肝毒性者,主要为肝细胞型,发生率约为0.01%,临床表现为黄疸、尿色深、粪色白、异常乏力等,通常停药后可恢 复,但也有死亡病例;儿童中亦有肝炎病例发生。
6、激素
口服避孕药、雌激素、雄激素有肝损害副作用,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。
7、神经系统用药
抗精神病药氯丙嗪、丙咪嗪、奋乃静、氟哌丁苯,抗癫痫药苯妥英钠、卡马西平、丙戊酸钠,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、利眠宁、眠尔通,均有肝损害副作用。
8、消化系统用药
消化系统用药引起的肝损害临床上多表现为轻度的胆汁淤积。西米替丁和雷尼替丁在用药四周内可出现轻度黄疸。
9、麻醉药
氟烷可造成急性肝炎,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,偶可出现严重肝病。氯仿、三氯乙酰也可致肝损害。
10、内分泌系统用药
甲巯咪唑、达那唑、氯磺丙脲、丙基硫氧嘧啶、格列本脲、甲苯磺丁脲等内分泌系统药物有肝损害副作用。
11、其他药物
抗心绞痛药物胺碘酮、马来酸派克昔林、硝苯地平等可引起磷脂沉积症或酒精中毒样肝病。维生素A中毒可致肝窦周纤维化甚至肝硬化。抗肿瘤药等均可造成肝功能异常,如氟尿嘧啶或5-氟脱氧尿苷可造成肝内外胆管狭窄,引起硬化性胆管炎。
上一篇: 为什么药物对肝脏会产生伤害?
下一篇: 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